【怀旧日剧 · 姿三四郎】 矢野老师的原型,嘉纳治五郎(1860-1938)出身名门生源寺家族,1877年就读东京大学,主修哲学。1882年(明治十五年)开设讲道馆,1886年任旧制第五高等学校校长,1894年升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曾任文部省高官,曾为中国留学生开设东京弘文学院。 youtu.be/Nh69SZSlE04
1890年,嘉納治五郎在完成《支那渡航意見書》後,離開講道館,周游列国考察,同宮崎滔天(寅藏)一道,投身向中國輸出革命的事业。
在犬養毅的主持下,外務省委派宮崎寅藏對中國政界人物進行考察,希望從中发掘一位「能夠喚起愛國主義並且復興中國的英雄」。孙文因其大清伦敦使馆历险记,落入宮崎法眼。而嘉納则于甲午次年(1896年)在东京创办弘文学院,专门培训中国学生。
著名者有:连英煌、陈天华、黄兴、李待琛、杨度、胡汉民、牛保才、杨昌济、张澜、朱剑凡、胡元倓、李琴湘、方鼎英、许寿裳、鲁迅、沈心工、陈幼云、陈师曾、陈寅恪、刘勋麟、鲍贵藻、李四光、侯鸿鉴、郑菊如、李书城、林伯渠等。
1902年宏文学院正式成立后不久,嘉纳治五郎进行为期3个月的中国教育考察之行。此次中国之行,特别是与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多次会见,对宏文学院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它不仅加深了嘉纳与张之洞和两湖地方政府的关系,还扩大了宏文学院招生的渠道,因而宏文学院吸引了众多的留学生。
东京弘(紘)文学院初创于1896年,1902年1月正式成立(避乾隆名讳改弘为宏),至1909年7月,因中国留学生退潮而关闭。
宏文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在学成归国后,主要流向两大领域:其一,有一大批留学生参加革命活动;其二,有一大批留学生活跃于教育界。
东京弘(紘)文学院的学生还有:
邓以蜇:邓稼先的父亲。
赵戴文:阎锡山的心腹。
陈幼云:保定育德中学的创始人,首任校长。保定育德中学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来自于保定高阳县的国民党元老李石曾。留法预备班学生有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早期共产党骨干。
朱剑凡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七世孫。有五子三女,皆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是萧劲光和王稼祥的岳父。
朱镕基是朱元璋的第十九世孫。辈份还要大好些。
李书城不僅是武昌起義元老,民軍參謀長。1917年還支持孫中山護法運動,組建湖北護國軍。
其胞弟李漢俊參加籌建中國共產黨,中共一大會址就是李書城的寓所。
1926年,參加指揮北伐,與馮玉祥合作。
1949年,李書城在武漢發起組織「湖北省人民和平促進會」,聯絡陳毅刘伯承,使得中共軍隊順利接管武漢。
我猜测,《姿三四郎》一书的作者富田常雄虚构“矢野正五郎”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于嘉納治五郎和日本驻清公使矢野文雄,“紘道馆”之名来自于嘉納治五郎创办的柔道「講道館」和东京「紘文学院」。
胡元倓先生是国子监1896丙申年的拔贡,1902年获得了湖南省公费前往日本弘文学院进修的机会,在日留学期间先生深受震撼,1903年归国后,便仿照当时的日式高中成立了我们的母校明德学堂。并吸纳了一大批后来的华兴会、同盟会成员。
东京创办弘文学院真是中国职业革命军第摇篮和孵化器,培养了一大批专门培育“职业革命家”的“教育家”们。
改正:
东京创办弘文学院真是中国职业革命家的摇篮和孵化器,特别可怕的是还培养了一大批专门培育“职业革命家”的“教育家”们。
蔡元培是1890年庚寅恩科贡士,因故未参加当年殿试,光绪18年(1892年)壬辰科补殿试,中二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20年(1894年)四月授翰林院编修,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蔡元培深受震动,开始广泛涉猎译本书报,留心时事,学习日文和西学,同情维新派。
1981年上海电视台引进《姿三四郎》,随后中央电视台也在黄金时段播出。这是中日关系正常化后日本向中国输出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为什么是《姿三四郎》?
矢野的原型曾向中国输出大量脑残革命家。
剧中姿三四郎的每一个对手,最后都受到感化,成了他的朋友,并悟到人生和武术的真谛——不要打个你死我活。 twitter.com/sophyzhang2003…
梅县松口谢氏子弟 谢良牧 由于在岭东同文学堂早已研修日语,到日本便径直考入 弘文书院 师范速成科。在学校里,谢良牧主要与黄兴、张继、程家柽等留学生切磋砥砺,与黄兴意甚相得,同时还结交黎仲实、秋瑾、何香凝、杨度、宋教仁、苏曼殊、梁慕光、居正、冯自由等革命同学。
温靖侯(1874—1916 ),原名振乾,梅县松北乡大塘村人,清末翰林温仲和次子,从小受乃父和黄遵宪、丘逢甲等进步人士的教养,很早就有推翻清朝的思想。1904 年东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参加了“兴中会”(后改为“同盟会),曾一度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1906年,孙中山派遣他和谢逸桥回国领导同盟会岭东分部。
【松口初级师范传习所和松口体育传习所】
温靖侯利用松口初级师范传习所监学(即校长)的公开身份在教学期间,宣传“同盟会”的主张和纲领,发展学员中的进步人士温翀远、丘哲、陈啸桥、梁龙等人为“同盟会”会员。1906年至1907年,“同盟会”在凤凰山、黄岗、河口举行起义,均因武装力量不足而失败。
吸取“武装力量不足”的教训,温靖侯、谢逸桥等“同盟会”员乃于1907年在温靖侯父亲温仲和所建的“温氏精庐”创办“松口体育传习所”,为推翻清朝培育了一批革命的军事人才。
【潮州、汕头两家同文学堂之创生,都受到日本东亚同文会的推动】
1899年底杨鲁、丘逢甲等创办潮州岭东同文学堂,不久停办;几乎同时,林仔肩创办汕头同文学堂。
1901年5月林仔肩邀请丘逢甲出任汕头同文学堂监督(校长),学堂在他主持之下大有起色,1902年改称“汕头岭东同文学堂”。
1905年,戴勘以县学附生资格,被派至日本留学,初就读于日本宏文学院师范科,毕业后,又考入高等理化科,光绪33年(1907)10月毕业并于这年冬天回国。戴勘回国后,初执教于河南法政学堂并分管庶务。宣统元年(1909),云贵总督李经义闻其能,邀其前往治矿业。赴云南任个旧锡务公司经理。
辛亥革命後,戴勘奉雲南軍政府都督蔡鍔之命,回貴州負責鹽務。先后任贵州枢密院议员兼军政股副主任、贵州都督府左参赞、贵州黔中观察使、1913年6月任贵州民政长(後改稱贵州巡按使)、北京政府参政院参政等要职。期间加入進步黨並任該黨理事。
早在筹安会成立的次日即1915年8月15日晚,梁启超与从北京赶来的蔡锷同至汤觉顿的住所,秘密商议倒袁计划。然后有梁启超、蔡锷、戴勘、王伯群、蹇念一、陈国祥、汤觉顿“七君子”的“饮冰室(梁启超天津豪宅的书房)密商”。
1916年4月12日“海珠事变”汤觉顿被杀,起因便是争夺兵权。
zh.wikipedia.org/wiki/%E6%B5%B7
王伯群(1885年-1944年),名文選,字伯群,貴州省興義縣下五屯鎮景家屯人,18歲在筆山書院師從姚華。1905年得其舅父劉顯世資助,作為興義首批公派學生東渡日本就讀大冢弘文學校,後入日本中央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再入中央研究院深造。期間加入同盟會,參加革命活動。
1910年,王伯群的弟弟王文华出任贵州興義公立高等小學堂學監,1911年(宣統3年),升任高等小學堂長,並同何輯五(何應欽的弟弟)創設體育會。
辛亥革命之際,王文華隸屬舅舅劉顯世部隊,参與貴州新軍的創設。1913年,滇軍唐繼堯任貴州都督,王文華被任命為貴州省警察廳廳長。
林伯渠(1886年-1960年),原名林祖涵,湖南安福縣(今臨澧縣)人,1902年考入湖南公立西路師範學堂,1903年考取公費生赴日本留學,1904年入東京弘文學院,1905年底罷學回國。1906年奉命前往長沙辦理振楚學堂,1907年又以新任吉林省巡撫朱家寶隨員身份前往東北,长期管理學政,直至1911年秋返回上海。
1913年宋教仁遇刺身亡後,林祖涵在湖南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逃往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受到孫中山的賞識。1915年李大釗等人在日本組織了反袁團體中華學會,林伯渠、易象、容伯挺等人也組織了反袁團體乙卯學會,1916年1月30日合併為神州學會,李大釗為評議長,林伯渠為幹事。
黃毓英(1885年-1912年)與楊振鴻、馬驤合稱「雲南革命三傑」。
1903年黃毓英和兄長黃毓蘭留學日本,先後在弘文學院、東斌學校學習。1905年黃毓英加入同盟会,此後曾赴南洋、雲南參與革命活動。1910年初,黃毓英入雲南新軍任排長,活动爭取蔡鍔等高級將領及士兵支持革命。
陈道明的祖父陳哲甫(1867—1948)也曾在東京弘文書院師範科學習。
twitter.com/sophyzhang2003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