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3的博文

汪大燮(1859年—1929年),祖籍安徽省黟县,生于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中华民国初期政治家,曾任北京政府外务总长等要职,并曾担任临时国务总理。同孙宝琦、钱能训合称“三老”。

  汪大燮 [ 编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 中国名人录(第三版) 》中的汪大燮照片 汪大燮 (1859年—1929年),原名 尧俞 ,字 伯唐 ,一字 伯棠 ,祖籍 安徽省 黟县 ,生于 浙江省 杭州府 钱塘县 。 中华民国 初期政治家,曾任 北京政府 外务总长等要职,并曾担任临时 国务总理 。同 孙宝琦 、 钱能训 合称“三老”。 [1] [2] 目录 1 生平 2 逸事 3 著作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林长民(1876年9月16日—1925年12月24日),福建省福州府闽侯县人。

  林长民 (1876年9月16日—1925年12月24日), [1]   [1]   幼名 则泽 ,字 宗孟 ,号 苣苳子 、 桂林一枝室主 等, 福建省 福州府 闽侯县 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 研究系 领导人之一。 [2] [3] [4] 生平 [ 编辑 ] 林长民行书 李白 《 落日忆山中 》(北京 故宫博物院 藏) 清末的活动 [ 编辑 ] 林长民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 林孝恂 ,光绪进士,历任浙江一些州县的知县。据《福建省地方志》记载,清光绪二年七月十六日(1876年9月3日),林长民生于杭州,而《造化元钥评注》则记为“光绪二年六月十四日(1876年8月3日)出生。  [5]  1897年( 光绪 23年)中 秀才 后,学习英语、日语,从事翻译业。 [2] [3] 1906年(光绪32年),他通过 杭州东文学校 赴日本留学,在 早稻田大学 获得政治经济科的学士。其间,他任福建同郷会会长。 中野正刚 、 风见章 是其同班同学。除此之外,他还同 张謇 、 岑春煊 、 汤化龙 、 孙洪伊 、 刘崇佑 、 徐佛苏 、 杨度 、 宋教仁 、 犬养毅 、 尾崎行雄 有交流。 [2] [3] [4] 1909年( 宣统 元年)归国。就任 福建官立法政学堂 教务长兼 福建谘议局 书记长。不久,他出席了在 上海 召开的各省谘议局会议,被推为 国会请愿同志会 书记。

岩仓使节团 明治4年11月12日(1871年12月23日)至明治6年(1873年9月13日)期间由日本政府派遣至美国及欧洲诸国访察之使节团

  岩仓使节团 (日语: 岩倉使節団 (いわくらしせつだん)),是 明治 4年11月12日(1871年12月23日)至明治6年(1873年9月13日)期间由日本政府派遣至美国及欧洲诸国访察之使节团。使节团正使为 岩仓具视 ,由政府官员、留学生等共107人组成。岩仓使节团并不是日本第一次向西方派遣使节团。在其之前,日本派遣过 万延元年遣美使节 、 文久遣欧使节 和 横浜锁港谈判使节团 。 简介 [ 编辑 ] 使节团于明治4年(1871年)11月12日(旧历)从 横滨港 登上海轮,东渡 太平洋 ,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旧金山 登陆。此后,他们横跨美国大陆,访问了美国首都 华盛顿市 。使节团在美国累计停留长达8个月左右。 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后,使节团渡过大西洋,访问了欧洲诸国。他们先后访问游历了 英国 (4个月)、 法国 (2个月)、 比利时 、 荷兰 、 德国 (3周)、 俄国 (2周)、 丹麦 、 瑞典 、 意大利 、 奥地利 (参观了当时的 维也纳万国博览会 )、 瑞士 等十二国。归国途中,他们从 地中海 穿过 苏伊士运河 ,并经 红海 ,拜访了沿途多个欧洲殖民地和亚洲城市( 斯里兰卡 、 新加坡 、 西贡 、 香港 、 上海 等),但停留时间都比较短。 使团回到日本的时间比原定计划大大推迟,历经1年10个月后,才于明治6年(1873年)9月13日回到了出发地的横滨港。当时,留守政府内关于出征朝鲜问题发生了 征韩论 论战,而在使节团回国后便发生了 明治六年政变 。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日语: 明治維新 / めいじいしん   Meiji Ishin   ? ),是指 日本 明治 时代初期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崛起举措。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由一群知识分子组成“ 萨长土肥 ” 藩士 成立的新政权在 戊辰战争 中消灭 德川幕府 和反抗者,推行 版籍奉还 ,结束长达六百多年的 武士 封建制度,以 藩阀 和 资本家 取代武士阶级的统治。 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通过推行“ 王政复古 ”以达到 天皇亲政 和 议会政治 (合议),建立 三权分立 的新式政府。经济上推动了财政统一,稳定幕府后期严重负债的国家财政;并推行 殖产兴业 ,掌握新式技术,实现国家 工业化 ,生产力大幅提升。教育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价值观的西化也为日后的政治和经济变化埋下远因。在外交上日本被西方认可为列强,成功废除了与外国签订的 不平等条约 ,继续 江户时代 以来对 虾夷地 的开发,旁及 琉球 ,并积极实现 日韩合并 [1] ,乃至于日后拓展海外殖民地等,日本出现了“脱亚入欧”的风气,都源于此使国力大幅膨胀的变革,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捩点。而在文化上,明治维新推行全盘西化,在普及西方主流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打击亦非常严重。从廃城令, 废除旧历 ,以至到 神佛分离 等,一系列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社会并影响至今。日本的明治维新十分有意义,因为它是当时亚洲众推行改革的国家之中,少数甚至可以说唯一成功改革的国家之一。 维新分期的定义 [ 编辑 ] 关于“明治维新”的开始与结束有多种说法。 开端 [ 编辑 ] 目前对于维新运动开端的主要主张,有几种说法,其中以开国期的说法最被广为认同:以 黑船来航 (1853年)或签订《 安政条约 》(1858年)作为开端,认为这些外来的压力加剧了国内的紧张关系,这促使变革的想法出现,最后推动维新运动诞生。 结束 [ 编辑 ] 明治维新终结的时间则有多种说法,其背后的立场也不尽相同,有的着重在政府体系的改变,有的则着重在经济因素或 生产关系 的矛盾: 1871年:主张完成 废藩置县 代表幕藩体制至此完全终结,新政府下的统一国家正式确立。 1873年:主张 明治六年政变 结束明治初年一连串改革法令的推行和新政府内部的冲突,确立 大久保利通 政权的官僚独裁政府形态。 1877年:认为 西南战争 结束代表士族叛乱终结,进入自由民权运动时

石原莞尔(1889年1月18日—1949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国陆军陆军中将。在任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时和板垣征四郎一起策动了九一八事变

  石原莞尔 (1889年1月18日—1949年8月15日), 大日本帝国陆军 陆军中将。在任 关东军 作战主任参谋时和 板垣征四郎 一起策动了 九一八事变 , 二战 末期因为和 东条英机 的尖锐对立而被编入 预备役 ,且曾策画暗杀东条英机。 石原莞尔 出生 1889年1月18日   大日本帝国 山形县 鹤冈市 逝世 1949年8月15日(60岁)   日本 山形县 游佐町 效命   大日本帝国 军种   大日本帝国陆军 军衔 陆军中将 部队 关东军 作战主任参谋、作战课长 参谋本部 作战课长、部长 关东军参谋次长 统率 仙台 步兵第4联队 长 舞鹤要塞 司令官 京都 第16师团 长 参与战争 东北事变 (九一八事变) 获得勋章 勋 一等·功三级 金鵄勋章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石原 莞爾 假名 いしわら かんじ 平文式罗马字 Ishiwara Kanji 石原是热心的国柱会成员,即为佛教 日莲宗 信者。在当年他认为日本应该满足于 满洲国 的势力范围、不应全面侵略中国而应该以强势地位建立和谈同盟,因为他笃信“世界最终战论”——东方跟西方终须一战,而东方当然要由最先进的日本领军,也因此日本需要和中国结成盟友、但必须拿下满蒙以巩固日本在亚洲的势力,但不可将主战力陷入中国战场并将其推往西方联盟,真实的永恒敌人是西方基督教、天主教势力,也因此战略观点差异与东条对立。 [翻译腔] 有关于他的历史定位仍有争议,尽管他有参与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攻占中国东北战役,但他主张建立满洲国后在东北保持独立地位。由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张与中国和谈同盟、不支持全面战争,以及战后对和平的倡议等行为,因此国际法庭没有把他被当成 战犯 起诉。 目录 生平 少年时期 陆军学校时代 海外进修 关东军参谋 二·二六事件 左迁 东条英机暗杀计划 战后 履历 著作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