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高宗武

 

高宗武

 播报 编辑 上传视频
高宗武(1905—1994),浙江乐清(北白象镇双庙村)人。早年留学日本,抗战前期进入外交领域,29岁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职务,专门从事对日外交工作,是当时国民政府里最年轻的高级外交官员。
抗战全面爆发后,高宗武接受特殊任务,在香港负责对日情报工作。他在这段时间一度背离蒋介石,为汪精卫卖国行径秘密奔走,并随汪精卫去上海,参与“汪日密约”的谈判。后来又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揭露汪日签订卖国密约内容,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
中文名
高宗武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94年
相关事件
高陶事件

人物生平

编辑 播报

崭露头角

东条英机与汪精卫东条英机与汪精卫
1932年初,以国民政府外交部为背景的《外交评论》创刊,该刊聘请高宗武为特约撰述人,为他崭露头角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外交评论》创刊号上,高宗武以《最近日本之总观察》一文打开了国人的视野,全文洋洋万言,全景式地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四个方面的情况,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此后,他一连在《外交评论》上发表了十四篇文章,篇篇内容不离日本问题,一个崭新的“日本通”的形象就此树立在公众面前。
1932年11月,蒋介石决定设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聘请素孚众望的社会著名人士出任专员。高宗武以日本问题专家的身份被延聘为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一举跻身于名流之列,这对他的自信心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1934年5月,高宗武被调到外交部,出任亚洲司日本科科长;6月,加亚洲司帮办衔;1935年5月,升任亚洲司司长,时年仅三十岁。
在战前的中日交涉中,高宗武有过一次得意之作。9·18事变后,伪“满洲国”发行邮票,使用伪满年号的日戳,国民政府以事关政治立场,指令东北邮局所有员工撤退,关内外邮务为之断绝。日本方面屡次向国民政府施压,要求实现关内外通邮,迫使国民政府事实上承认伪“满洲国”。为了缓解来自日本方面的压力。1934年11月,外交部指派高宗武赴北平与日伪代表谈判。高宗武凭借个人灵巧的智慧,与日伪方面议定了关内外《通邮协定大纲》,规定在山海关及古北口各设邮件转递局一所,转递出入关邮件;进关邮件均贴用特制之邮票;邮件、包裹、汇兑单据等,均不得盖有伪“满洲国”字样。这样,关内外通邮问题绕过了政治障碍而得以解决,高宗武一时号称对日外交的能手。
1936年9月至12月,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举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会谈,预备性会谈由高宗武与川樾茂对阵。这场会谈最终不欢而散,但以配角身份出场的高宗武却又一次在日本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川樾茂公开扬言,以后遇事专找高宗武谈,无形中抬高了高宗武的地位。
年轻的高宗武自信心暴涨,曾经对日本人口出狂言:“由于我是亚洲司司长,必然要妥善处理日本提出的取缔排日的要求以及降低关税之类的事务性交涉,但实际上,我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我的愿望在于使中日关系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以实现东亚历史性的变革。”

低调言和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时,高宗武正躺在上海杨树浦医院养病,他感到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临了,于是从病榻上一跃而起,伺机等候出击的时机。
1937年7月31日,中午时分,蒋介石在南京召见高宗武,想听听他对中日形势的看法。高宗武向蒋介石夸下海口,请求承担对日最后交涉的重任,要以自己的热诚去说服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使日军从华北全面撤退。看着眼前这个集狂妄与稚气于一身的高宗武,蒋介石一时未置可否。这天下午,刚刚从外地返回南京的汪精卫也急急地召见高宗武,与他作了一番长谈,对他的想法表示了几分赞许。当晚,高宗武找到“满铁”南京事务所所长西义显,请他通过满铁总裁松冈洋右的协助,直接沟通与近卫文麿的联系,结果如泥牛入海,毫无音讯。
战火很快从华北烧到了上海,南京开始遭受日机的空袭。位于南京西流湾八号国民政府大本营第二部副部长周佛海的公馆,有一处坚固的地下室,高宗武与一群悲观的政客与文人,成天聚集在那里。他们一个个忧心忡忡,认为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主张当胜败未分之际,最好进行外交,以外交的方式来结束战争。一向以“日本通”出名的高宗武被这群人奉为座上宾。他们这群人的想法与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不谋而合,无形中便以汪精卫为精神领袖。高宗武多次拜见汪精卫,主动请命,要求赴沪与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接洽停战。汪精卫将高宗武起草的对日外交进行步骤与要点转呈给蒋介石,蒋介石的答复是时机未到,令高宗武十分沮丧。
11月20日,高宗武告别已成危城的南京,溯江而上,向汉口转移。此时,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正在调停中日战事,高宗武作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派遣外交部亚洲司第一科科长董道宁赴上海,秘密会见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试图让日方降低条件,从内部促成陶德曼调停。结果,他的这一努力再次归于失败。
1938年1月16日,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第一次对华声明,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要一直打到国民政府崩溃为止,气焰极其嚣张。两天以后,中日双方各自召回了大使,两国外交关系为之断绝。
一向活跃的高宗武眼看就要赋闲了,他实在耐不住寂寞,频频与周佛海商议,挖空心思地想创造奇迹,重新打开与日本的谈判之门。周佛海对抗战的前途悲观至极,经常哀叹再打下去“吾辈不知死于何处”,高宗武的想法正合他的心意。于是,已经担任侍从室第二处副主任的周佛海,乘便向蒋介石进言:高宗武是个相当有用的人才,把他留在汉口是没有用的,不如派他去香港收集日本的情报。蒋介石没有觉察到周佛海隐秘的内心动机,采纳了他的建议,还从每月的军事机密费中支出6000元港币,作为高宗武的活动经费。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长罗君强奉命为高宗武开了一张军用出差证明书,信笔填上了“高特派员宗武”的字样。

辗转香港

1938年2月22日,高宗武终于飞出了令他窒息的汉口,抵达香港,重新活跃起来。他在香港开了一家“宗记洋行”作为掩护,稍事布置,又马不停蹄地转赴日军占领下的上海,试图尽快沟通与日本的联系。
高宗武在上海刚一落脚,便与日本同盟通讯社上海分社社长松本重治取得了联系。松本是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智囊,情报界把他看作是近卫的私人驻华代表,是个重量级的人物。松本与高宗武在日本帝国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有同窗之谊,与高宗武早就相熟。高宗武急切地向松本重治打探近卫内阁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声明的内情,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何时能重开谈判之门?松本告诉他,占领南京让日本人发狂了,这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外交僵局是打不开的!
正当高宗武一筹莫展之际,一别数月的部下董道宁出现在他的面前。董道宁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他生于中国,长于日本,平常总是以“日华人”自居。高宗武派他到上海活动,毫无进展,他竟然在刚刚卸去“满铁”职务、专门从事特务活动的西义显的协助下,像回老家一样很轻率地去了一趟日本,与日本参谋本部谋略课课长影佐祯昭搭上了线。影佐写了两封措辞暧昧的书信,托董道宁带给日本士官学校的老同学何应钦张群
影佐的信件使高宗武大为兴奋,似乎捕捉到了一丝打开僵局的希望。
3月28日,高宗武带着初次出击的成果从香港飞回汉口,将影佐的信件交侍从室直接呈给了蒋介石。4月5日,蒋介石召见了高宗武。
4月14日,高宗武第二次从汉口飞赴香港,西义显早已从上海赶来等候。高宗武告诉西义显,蒋介石看了影佐的信后,表示了如下的意见:向敌将致信,等于以武士的生命交于敌将,对其诚意及勇气深表敬意;东北、内蒙可以留待他日协商,河北、察哈尔则须绝对交还中国,日本应尊重长城以南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如果上述意思承你们谅解,便先行停战,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和平细目的谈判。
西义显将信将疑,觉得上述意见不像是蒋介石亲口说的,更像是高宗武凭着自己的自信与胆略,以蒋介石的口气而作的回答。但他还是迅速返回东京,向日军参谋本部传递了这一信息。日本军方执意要以武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对西义显的传话不屑一顾,没有作出任何回应。
5月30日,高宗武满心失落地飞回汉口,汇报“所事渺茫”。此时,恰好传来了日本近卫内阁改组的消息,卢沟桥事变时主张不扩大事态的宇垣一成出任外相。蒋介石嗅出了一丝“和平”的气息,以行政院副院长张群的名义给宇垣发了贺电,一面令高宗武立即飞港,再次向日本方面传话,告诉他们:中央军尚有百万军火,即不再输入尚足两年之用;即使攻下武汉,内部亦决不会起变化。蒋介石意在向日本显示实力,促使日本主动求和,以争取有利。
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高宗武虽然身为外交官,但骨子里却充溢着一股自由知识分子的习气,从来就不是一个甘于奉命行事、听差候遣的角儿,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高宗武两赴香港,并不满足于做蒋介石的传声筒,而是主动寻求与日本打开僵局的办法。自开战以来,高宗武一直认为“蒋先生冷酷,汪先生温暖”,内心里早就服膺于汪精卫了。他向松本重治和西义显透露,汉口有一个以汪精卫为中心的“和平派”,势力正在成长起来。他还与日方人员相约共同参与“和平运动”,以出场秩序的先后,称西义显为太郎,董道宁为次郎,西义显的助手伊藤芳男为三郎,高宗武为四郎,松本重治为五郎。高宗武两次返回汉口,在等候蒋介石召见的日子里,大量时间是在与汪精卫、周佛海密谋实现“和平”的办法。就在蒋介石派高宗武三赴香港的前夕,极度悲观的周佛海急了,劝高宗武不要再通过别人传话了,干脆自己直接上日本去联系。
6月6日,高宗武第三次从汉口飞抵香港。这一次,他完全超出了蒋介石的安排,一切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了。
6月14日,在香港浅水湾饭店,高宗武与西义显坐而论道,提出了一条打开中日僵局的危险思路:推戴汪精卫,使之成为蒋介石与日本之间媾和的媒介。
6月17日,高宗武又与抵达香港的松本重治会谈,将蒋介石口授的两点意见告诉他。松本反问高宗武,那究竟有何善策能打开目前的僵局呢?高宗武向松本重治敞开心扉,以充满幻想的口吻道出了自己的全面设想。他认为:首要之点在于日本撤兵;日本撤兵声明一发表,汪精卫即以下野响应,向全国发出“和平”通电;然后各地的杂牌军,如云南的龙云,广东、四川的将领以及山西的阎锡山等,就会从各方面响应,使汪精卫的“和平运动”演变成全国性的运动。
听了高宗武的高谈阔论,西义显和松本重治都不失时机地鼓动他直接上东京去,一举实现上述规划。6月23日,高宗武离港赴沪,准备渡日。

潜赴日本

1938年7月2日深夜,上海汉密尔顿大厦,松本重治为高宗武送行。松本摘下自己的军帽,戴在高宗武的头上,又把自己的从军记者证章别在高宗武的身上。伪装完毕,两人一同下楼上了一辆插着同盟通讯社旗帜的汽车,在夜色中向着码头方向急驰而去。当汽车开到外白渡桥日军哨兵面前时,松本从车窗中探出脑袋,高叫一声:同盟通讯!哨兵便挥手放行了。就这样,高宗武悄悄地登上了日本“皇后”号客轮,迈出了致命的一步。
7月5日,高宗武在横滨上岸,影佐祯昭迅速将他接到东京。日本人掂得出高宗武的份量,知道他是可以直接向蒋介石说话的人。日本陆相板垣征四郎参谋本部次长多田骏、海相米内光政、国会议员犬养健、参谋本部中国班班长今井武夫等人分别与高宗武会谈。高宗武很想与日本外相宇垣一成谈谈,可是宇垣与日本军方势不两立,影佐祯昭不予安排。
高宗武仔细听取日本人的意见,发现日本军方丝毫也没有撤兵的打算,而是坚持要求蒋介石下野,看来以蒋介石为中心来打破僵局是彻底无望的。于是,高宗武主动向日本人推出了汪精卫。据战后影佐祯昭供称,当时高宗武是这么说的:“归根结底,日本现在不承认蒋政权,为了造成日中之间的和平,也许必须找蒋介石以外的人。而且不管怎样,除汪精卫之外,就不容易找到别人。汪早已痛感有迅速解决日中问题的必要,称道和平论,而国民政府内部终究不能容纳他的主张。为此,不如从政府外部掀起国民运动,开展和平运动,由此造成蒋听从和平论的时机。”
影佐祯昭与今井武夫也向高宗武表示: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近卫声明不能随便取消,作为一种暂时的解决办法,是要请国民党元老汪精卫出马,最初的爆破任务由汪精卫来完成。如果“和平工作”走上正轨,立刻通过汪精卫的推荐,再改换成以蒋介石为正式谈判对手。
高宗武进而提出,希望以近卫文麿的名义写一封信给汪精卫,保证日本愿意以汪精卫为“和平运动”的中心。近卫认为以一国首相的地位,为时尚早,只允许由板垣征四郎写信说明此意。
高宗武在日本呆了两天,目的已达,便匆匆地经上海返回了香港。这次,高宗武可不敢回汉口复命了,他差人将自己的东渡日记、会谈记录及个人观感送回汉口,交周佛海转呈蒋介石,以试探蒋介石的态度。

人物事迹

编辑 播报
高宗武的报告明确无误地传递了日本方面要求蒋介石下野、由国民党元老汪精卫出马的信息。周佛海看了一遍,赶忙送呈汪精卫。汪精卫为了向蒋介石施压,又将报告交给了蒋介石。
早在7月9日,蒋介石即得报高宗武去了日本,顿时大吃一惊,脱口说道:“太荒唐了!”他一直以为高宗武几番往返穿梭,都是在按他的部署行事,不曾逾越半步。在蒋介石看来,高宗武是有份量的外交官,此番主动赴日,即失去了姿态,等于求降。果然,几天以后,板垣征四郎公开发表蒋介石必须下野的声明,近卫内阁改组时的一丝“和平”气息顷刻间便化为乌有。7月22日,蒋介石看了高宗武的报告后,盛怒不已,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倭国对我变更态度,强硬威吓者,其果误认为吾内部已动摇乎?其实,与高宗武之荒谬赴倭有关。今观其报告,其误事果不浅也。” 高宗武的报告,其实是借日本人之口劝蒋下野。蒋介石肺都要气炸了,明明是自己派出去的人,却为汪精卫张目,高宗武真是个混帐透顶的书呆子。他叫来陈布雷,将高宗武大骂了一通,下令停发活动经费,宣布断绝一切关系。
而汪精卫却从此知道了日本人希望他出马的信息。凭着日本人撑腰,汪精卫决定撇开蒋介石,单独“跳火坑”了。他指派高宗武、梅思平为全权代表,在上海“重光堂”与日本人进行秘密谈判,排定了从重庆出逃的日程表,最终走上了叛国投敌的道路。
高宗武将汪精卫引上了不归路。令人惊讶的是,就在汪伪政权开场的前夕,还是这个高宗武,联合陶希圣将“汪日密约”公诸报端,揭开了汪精卫叛国投敌的真面目。国民政府取消了对高宗武的汉奸通缉令。高宗武的前后行动充满了矛盾,令人困惑不解。有人认为,汪精卫后来越走越远,超过了高宗武的心理底线,他终于良心发现了。也有人认为,这是蒋介石策反的结果。更有甚者,说高宗武是一个双面间谍,一开始就是蒋介石派他将汪精卫一步步推进火坑的。而经历了一番巨大波折的高宗武,当初的那份狂妄劲头已经消磨殆尽,从此告别政治,远遁美国,对这段历史始终三缄其口,将历史的谜团留给后人去猜测。 高宗武去了美国,化名高其昌,挂国民党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参事职,在美国长期定居,以炒股为生,一直到1994年去世。


高宗武(1905年-1994年),中華民國重要外交官,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為中日戰爭時蔣介石對日交涉的重要心腹和關鍵人物。早年留學日本,抗戰前期進入外交領域,29歲擔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的職務,專門從事對日外交工作,是當時國民政府里最年輕的高級外交官員。抗戰全面爆發後,高宗武接受特殊任務,在香港負責對日情報工作。曾隨汪精衛去上海,參與「汪日密約」的談判。後來又與陶希聖一起逃離上海,揭露汪日簽訂賣國密約內容,製造了轟動一時的高陶事件

1937年7月31日,胡適曾向蔣介石強力推薦高宗武,1938年2、3月間,在英屬香港日本秘密接洽,7月日本新任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約高宗武前往日本東京會談,11月20日與日本參謀本部謀略課長影佐禎昭簽訂《中日協議記錄》,後與汪精衛共同前往河內,但由於日本方面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與汪精衛分道揚鑣。

生平[編輯]

早年生活[編輯]

高宗武生於1905年浙江樂清,1931年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後於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政治學,並擔當中央日報特約記者。期間,高宗武發表針對中日外交關係的論文,期間引起畢業於牛津大學的國際法關係專家李勝武的注意,李勝武也是時任外交部長汪精衛的同事。經李勝武引薦,汪精衛首次與高宗武面談。汪對高印象不錯,並邀請高宗武任職外交部,高欣然同意。因高宗武卓越的工作能力,使其迅速晉升,在30歲之前就成為外交部亞洲司司長,是國民政府最年輕的高級外交官。因汪對高的識遇之恩,兩人關係也越加親密,並成爲好友。高宗武對於抗日戰爭的前景並不樂觀,主張和平運動,也是低調俱樂部的成員之一。在該政治團體中,其與周佛海等人並列為主要成員。

參考文獻[編輯]

編記[編輯]

書籍[編輯]

代序 從政七年如咯血
譯序
前 言
第一章 代表中國政府
第二章 汪精衛飛往河內
第三章 代表汪精衛
第四章 隨汪精衛往東京
第五章 偷來的密約
第六章 傀儡付出代價
第七章 “少壯軍人”的心態
第八章 東條的崛起︰第一階段
第九章 東條的崛起︰第二階段
第十章 東條的崛起︰第三階段
第十一章 東條在鞍上
第十二章 雙鞍馬︰小磯與米內
第十三章 老虎朝西看
第十四章 在亞洲的野心
第十五章 日本的前途
譯者後記
附 錄
主要參考數據
索 引
第十章 東條的崛起︰第三階段
第十一章 東條在鞍上
第十二章 雙鞍馬︰小磯與米內
第十三章 老虎朝西看
第十四章 在亞洲的野心
第十五章 日本的前途
譯者後記
附 錄
主要參考數據
索 引

高宗武是大歷史中的小人物。早年留學日本,歸國不久即從政,受當道賞識,扶搖直上,別有一番懷抱;然而,處斯亂世,國力未充,內外交迫,受其掣肘,事功有限,後更成為大人物政爭中信手調遣的一粒棋子,其命運殊為可嘆也。不過,既為小人物,則又有一好處,就是見勢不妙,船小好掉頭,趨避逃遁,茫如風影,遠離人們的視線,我們不打擾他,他更不想打擾我們。即使世道人心,一落千丈,言人人殊,也無動于衷,一副倦鳥歸山、英雄失路的樣子。高宗武就是這樣一個人,三十歲之前,紅極一時;之後,則躲得遠遠的,若復隔世,悄無聲息活到了九十歲。當然,大人物中也有仁壽者,我們不去談他們。

(一)

1931年,高宗武從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法學院畢業,時年二十五歲。

這是一個身材瘦小,文質彬彬,“非常精明,而且擅長詞令”的年輕人。返國後,在首都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講授政治學。日本大學的法學專業,其中包括許多政治課程的內容,這是我在寫作《雷震傳》時所了解到的。1991年大陸出版的《中華民國史辭典》,並未提及高宗武在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是何種學歷。我從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學教授約翰‧亨特‧博伊爾的專著中了解到,當年高的“關于中日外交問題博士論文的片斷曾在中國好幾家報紙和雜志上發表過”。也就是說,歸國不久,即能在中央大學講授政治學就不足為奇了,同時也可見這個年輕人對政治的某種興趣。第二年春末,經友人介紹,高宗武決定前往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就在動身前,日本首相犬養毅在東京首相官邸突然遇刺身亡,這是日本少壯派軍人所為。海軍大尉壕野道雄、海軍上尉三上卓及其他三位現役海軍尉官、八位海軍預備役尉官等二十人,不滿當時日本在政治、外交、經濟、教育、軍事等各方面停滯不前的局面,認為是日本政黨、財閥、特權階級相互勾結的結果,遂決定在1932年5月15日刺殺犬養毅等政界人士,襲擊政友會本部,企圖消滅當時日本政治領袖、有力財團,從而來改變日本的政治現狀,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五一五事件”。犬養毅在“九一八”事件後出任日本首相,當年與孫中山私交甚好,“一生支助中國革命”。高宗武自幼留學日本,對日本政治、經濟、社會與軍事形勢了解人微,立即針對此事寫了一篇約六百字的短文,投給南京《中央日報》。當時中國的外交政策主要以日本為戰略目標。高的文章短小精悍,見識卓然,引起報社高層的興趣與關注。他們在刊發此文時加了一個編後語,示意作者到報社來面談一次。高宗武去了,報社讓他與有關編輯人員座談日本政情,並提出希望參與報社工作︰就日本問題每周寫兩篇專欄、兩篇社論,每月支付報酬150元。高宗武認為錢太少,不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報社為延攬人才,同時答應再介紹到南京中央政治學校任教,另有150元。日本首相犬養毅意外之死,打亂了高宗武原本的南下計劃,也改變其一生的命運。就這樣,高宗武沒再去廣州,成為《中央日報》特約撰稿人,一時間名聲大噪。但高本人實際上並不喜歡這項工作,認為長期這樣寫短文時評、“了無前途可言”,干了半年就離開了。蔣介石卻很欣賞他分析日本問題的文章。高宗武有一好友裴復恆,當時在委員長侍從室任職,推薦其人侍從室工作。蔣介石特予延見長談,擬委任侍從室上校秘書,為他處理對日問題。不知後來為什麼沒有去。若干年後,高宗武在美國好友提及此事,說“如果當時隨蔣而不隨汪,其後大半生則完全不同了”。

……
看更多,這是日本少壯派軍人所為。海軍大尉壕野道雄、海軍上尉三上卓及其他三位現役海軍尉官、八位海軍預備役尉官等二十人,不滿當時日本在政治、外交、經濟、教育、軍事等各方面停滯不前的局面,認為是日本政黨、財閥、特權階級相互勾結的結果,遂決定在1932年5月15日刺殺犬養毅等政界人士,襲擊政友會本部,企圖消滅當時日本政治領袖、有力財團,從而來改變日本的政治現狀,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五一五事件”。犬養毅在“九一八”事件後出任日本首相,當年與孫中山私交甚好,“一生支助中國革命”。高宗武自幼留學日本,對日本政治、經濟、社會與軍事形勢了解人微,立即針對此事寫了一篇約六百字的短文,投給南京《中央日報》。當時中國的外交政策主要以日本為戰略目標。高的文章短小精悍,見識卓然,引起報社高層的興趣與關注。他們在刊發此文時加了一個編後語,示意作者到報社來面談一次。高宗武去了,報社讓他與有關編輯人員座談日本政情,並提出希望參與報社工作︰就日本問題每周寫兩篇專欄、兩篇社論,每月支付報酬150元。高宗武認為錢太少,不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報社為延攬人才,同時答應再介紹到南京中央政治學校任教,另有150元。日本首相犬養毅意外之死,打亂了高宗武原本的南下計劃,也改變其一生的命運。就這樣,高宗武沒再去廣州,成為《中央日報》特約撰稿人,一時間名聲大噪。但高本人實際上並不喜歡這項工作,認為長期這樣寫短文時評、“了無前途可言”,干了半年就離開了。蔣介石卻很欣賞他分析日本問題的文章。高宗武有一好友裴復恆,當時在委員長侍從室任職,推薦其人侍從室工作。蔣介石特予延見長談,擬委任侍從室上校秘書,為他處理對日問題。不知後來為什麼沒有去。若干年後,高宗武在美國好友提及此事,說“如果當時隨蔣而不隨汪,其後大半生則完全不同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任援道

  任援道(1890—1980),字良才,号豁庵。1890年出生于江苏省 宜兴县 ,早年毕业于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平津警备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 沦陷,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大屠杀。在此民族危亡时刻,志士仁人共赴国难,而任援道却独有打算,他利用 权术 收编了镇江鱼雷学校的三艘炮艇及部分官兵,收编了 太湖 里的部分游击部队和国民党的 散兵游勇 一万多人马,投靠到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梁鸿志 的帐下,沦为汉奸。任援道参加 汪精卫 、梁鸿志的上海会谈,会后发表声明,支持组建伪政府。抗战胜利后逃往 加拿大 ,1980年在加拿大病死。 中文名 任援道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省宜兴县 出生日期 1890年 逝世日期 1980年 毕业院校 河北保定军官学校 目录 1   早期经历 2   汉奸岁月 3   狡兔三窟 早期经历 编辑   播报 任援道(1890—1980),字良才,号豁庵,早年毕业于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后赴日本留学,入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11年归国。1924年5月, 顾忠琛 任孙中山下属的北伐讨贼军第4军军长,任援道在顾忠琛手下担任该军参谋长。后来,任援道回到家乡,担任宜兴履善高等小学、锐进小学校长。后任援道离开江苏赴天津,通过交通银行协理、叔父 任凤苞 的推荐,出任天津造币厂总务科科长。此后,获江西督军 蔡成勋 任命为江西银号督办。湖南省政府主席 唐生智 任命为驻天津办事处处长。此外,任援道历任步兵第四十团团长、第五十五旅旅长、山东兵工厂厂长、津浦路北段交通司令、京汉路警备司令、平津警备司令等职。 汉奸岁月 编辑   播报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据我东北。垂涎华北;蒋介石消极抵抗,节节退让时,善于投机钻营的任援道1935年当上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这是任援道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头衔。 任援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12日南京沦陷,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大屠杀。在此民族危亡时刻,志士仁人共赴国难,而任援道却独有打算,他利用权术收编了镇江鱼雷学校的三艘炮艇及部分官兵,收编了太湖里的部分游击部队和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一万多人马,投靠到“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梁鸿志的帐下,先任绥...

追溯近现代中国起源与历史 第三章

  追溯近现代中国起源与历史 第三章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jPM5EAAAQBAJ&pg=PA417&lpg=PA417&dq=%E4%B8%83%E9%A1%B9%E6%92%A4%E5%86%9B%E6%96%B0%E6%9D%A1%E4%BB%B6&source=bl&ots=b5nHPYCaVU&sig=ACfU3U38QT_CtF4DqGtpV4V8_omU9VUgFQ&hl=zh-CN&sa=X&ved=2ahUKEwi8lvumqdXzAhXDEogKHYxPBJMQ6AF6BAgKEAM#v=onepage&q=%E4%B8%83%E9%A1%B9%E6%92%A4%E5%86%9B%E6%96%B0%E6%9D%A1%E4%BB%B6&f=false

近卫文麿mí[注 1](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又译近卫文麻吕,日本昭和时代前期的政治人物。上世纪初时曾三度出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日本大政翼赞会的创始人之一,该会被广泛认为是与同时代之德国纳粹党、义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相似的独裁政治社团

  近卫文 麿 mí [注 1] (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又译 近卫文麻吕 , 日本 昭和 时代前期的 政治人物 。上世纪初时曾三度出任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日本 大政翼赞会 的创始人之一,该会被广泛认为是与同时代之 德国 纳粹党 、 义大利 国家法西斯党 相似的独裁政治社团,是首位公开支持和德国、义大利结成 轴心国 ,发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及 中国战场战争 的日本政治家,上任不久就策动 七七事变 ,两个月后便爆发了 上海会战 ,且任首相内历 南京大屠杀 。 近卫文麿 第34、38、39任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任期 1937年6月4日—1939年1月5日 前任 林铣十郎 继任 平沼骐一郎 任期 1940年7月22日—1941年10月18日 君主 昭和天皇 前任 米内光政 继任 东条英机 个人资料 出生 1891年10月12日   大日本帝国 东京府 东京市 逝世 1945年12月16日(54岁) ×   日本 东京都 死因 氰化钾 中毒 墓地   日本 京都 大德寺 政党 大政翼赞会 配偶 近卫千代子 亲属 细川护熙 (外孙,1993年-1994年任总理大臣) 专业 法学士 ( 京都帝国大学 ) 公爵 获奖 勲一等旭日大绶章 签名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近衛 文麿 假名 このえ ふみまろ 平文式罗马字 Konoe Fumimaro 日语旧字体 近衞 文麿 近卫文麿于内阁期间曾任: 贵族院 议员、副议长(第10任)、议长(第9任)、 内阁总理大臣 (第34、38、39任)、 外务大臣 、拓务大臣、 农林大臣 (临时代理)、 司法大臣 、 国务大臣 等职衔。近卫文麿出身于宫廷贵族 五摄家 之一“ 近卫家 ”第30任 宗主 ,为 后阳成天皇 的12世裔孙,为 近卫笃麿 公爵的长子。他为 京都帝国大学 法学 部毕业,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初期的内阁总理大臣,身为大战中日本方面的核心人物之一,对美较谨慎而退出一线,之后接手的后任首相 东条英机 发动 偷袭珍珠港 ,并在战后被判定为首要战犯。而近卫文麿在 日本投降 后饮药自尽身亡,因此最终未被起诉。 其外孙 细川护熙 曾于1993年至1994年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成为1955年以来日本首位非 自民党 出身的首相。 目录 生平 早年 进入贵族院 全面侵华 下台与太平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