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外交世家汪榮寶

 

外交世家汪榮寶

2015/3/7   
  
本站分類:創作

外交世家汪榮寶

在近代中國外交史上,有一家族三代,接連出任駐日公使者,那便是甲午戰爭之際的清廷駐日欽使汪鳳藻,北洋政府駐日公使汪榮寶,以及國民政府駐日公使汪公紀,這汪氏家族真可稱得上是外交世家了。

汪榮寶(1878—1933),字袞甫,江蘇吳縣人。其父汪鳳瀛,光緒十七年(1891)隨哥哥汪鳳藻一同出使日本。光緒二十年回國,以知府分發湖北。光緒二十三年起,出任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的總文案。光緒二十六年起又任洋務文案。他還曾任張之洞創辦的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提調。此後又擔任過常德知府、武昌知府及長沙知府。民國成立後袁世凱請他出任政府高等顧問。鳳瀛生子八人,榮寶居長,幼穎慧,九歲畢群經,文辭斐然。光緒二十三年榮寶二十歲,膺選拔貢後,在南京獨遊明孝陵,有詩云:「形勝江山莽夕煙,龍蟠猶是孝陵田。靈衣石馬歸何處,破帽青衫拜此年。百戰艱難三尺劍,中原零落五銖錢。微生自有橫流感,一吊通天倍惘然。」以年甫若冠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已經對國事感慨萬分,並且察覺到禍患將臨,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凡早熟的神童。果然翌年便發生了戊戌政變。兩年後,更有庚子義和團之役,八國聯軍寇京師。

皜摮賊撖拙??€葉?風?脫?蝘??jpg

 

汪榮寶以國勢凌夷,非墨守舊聞所能匡救,乃入上海南洋公學為特班生,多識海內豪俊,如章太炎、蔡元培、吳稚暉等人。後東渡日本,先後肄業早稻田大學及慶應義塾,治東西歷史,旁逮政法。在日本三年之間與各方多所接觸,曾經造謁孫中山先生,有過接談,可能因此影響他對革命運動的同情。他學成歸國後,便赴京任職。一九0六年他任京師譯學館教習,講授近代史,他找不到合適的教科書可用,就自己動手寫了一本,名叫《京師譯學館本朝史講義》(後來改名為《學部審定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本朝史》)。後來有位許國英,把這書修改增補了一番,交給商務印書館出版,改名為《清史講義》,那已是一九一二年的事了。進入國民政府時代之後,這本書流傳不多,幾乎不見蹤影。據藏書家傅月庵說一直到了一九六0年代,在台灣大學任教的黃大受教授在舊書攤找到了一本原本講義,寄給了當時在非洲馬拉加西共和國當大使的汪公紀。汪公紀從抗日戰爭之前,便到處在找這書,尋尋覓覓三十年,先父的著作終於尋獲,感激涕零之餘,將這書影印傳世,書名也改成《清史講義》,但與許國英刪修者,內容頗有出入。論者指出,《清史講義》的寫法,不僅在晚清時堪稱新穎,就在今日,也難得有幾本能比得上的。因為寫史多數僅注重在「時」,而忽略了在「同時」期其他地區所發生的現象;足以影響這一特定國家或地區的發達或衰亡。《清史講義》首先看破了此點,而將清史中一切外來的因素分析得十分透徹,這是值得讚美的。該書文字的簡潔優雅,以及提綱挈領的扼要記述每一件大事的來龍去脈,有條不紊,都值得當今的人效法。而尤其令人敬佩的,便是史筆的膽識,雖觸時忌亦有所不顧也。

民國肇建後,汪榮寶膺選為國會議員。但政局混亂,為政者忙著爭權奪利,他那能不灰心。但他也無力「回天」,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他只有逃避現實,持節西行了。民國三年春,他出任駐比利時國公使,兼受命考察憲法。會歐洲大戰起,隨比政府播遷法境,密察世界縱橫情勢及應付之宜,隨時以聞。袁世凱欲乘機帝制自為,他想利用汪榮寶去羈糜當時的駐外使臣,於是召汪氏回國。而汪榮寶微聞風聲,並且自信有直諫的勇氣與說服袁氏的能力,但當返抵國門才知木已成舟,為時已晚矣。其時汪父亦任總統府顧問,寫了一封長信給楊度,論籌安會「七不可」,力持帝制之非。汪榮寶也將世界的潮流與演變,詳切婉轉的提醒袁世凱,說明共和體制不能改變。他對袁說:「咸願公為華盛頓,不願公為拿破崙!」。袁世凱知其父子意不可奪,乃遣汪榮寶回任,而汪父乃提辭呈返蘇州故里養老。汪榮寶從此便置身於國內政爭之外,他一直做了十餘年的外交官,先任駐比利時公使,後調駐瑞士公使,再調駐日本公使。

一九二二年,政府因為要安置陸徵祥於瑞士,就把汪榮寶調往最難做的地方一一日本。但這對汪榮寶而言,卻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三十年前,他的二伯父汪鳳藻做過日本欽差大臣,甲午之戰時下旗歸國的。雖然汪家無罪,但總覺得於心憾然,於是他立志要把中日邦交弄好。中日關係本已複雜,加之當時留學生氣焰囂張,動不動聚眾請願,不顧國家體面,在公使館內橫施暴行,他忍氣吞聲,以自己的才華品德來爭取同情和敬佩,長達八年之久。八年之中,不知經過多少驚濤駭浪。他參加了黃郛的政變計畫,結束了軍閥政治;他阻止了田忠義一「山東出兵」的擴大,間接的協助北伐的完成。他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影響力,歸功於他和當時日本一流政治家如幣原喜重郎、床次竹二郎、山本悌二郎、宇桓一成等都是莫逆之交,利用日本政黨政治間的矛盾,討得若干便宜。而日本朝野要人對於他學問的淵博,與性情的真誠,也深受感動。

1930撟湔悸璁桀窄?冽?祉.JPG

 

一九三一年東三省事變將作,日本已先有布置,汪榮寶洞燭機先,上書告危,而外交部長王正廷以雍容粉飾為能事,毫不措意。未幾而在朝鮮萬寶山爆發日本攻殺我華僑慘案,汪氏馳赴現場調查,並且建議我外交當局,要乘日本幣原喜重郎在任之際,與日方徹底的直接談判,以解決中日間一切懸案,藉以爭取雙方的互信;但不幸的是當時的外交當局,是主張革命外交的,汪榮寶只得掛冠而去。未一月,日兵竟進據遼瀋,即史稱「九一八」事變也。當時汪氏息肩北平,北平軍政當局聞變倉皇集議,邀往參與,他即席陳述不抵抗之失策,主必戰,又不見聽,乃退而辭職,誓不復言國家事矣!結束他長達十七年的外交生涯。

汪榮寶晚年除了整理舊籍之外,他收集不少材料,準備寫一本《日本亡國論》,是為警惕日本軍閥而寫的。但書未成,而於一九三三年夏以心臟病逝世於北平,享年只五十六歲。日本朝野震悼,曾為他開了一個史無前例大規模的追悼會。日本有識之士知道汪榮寶的逝去,真正關心中日邦交的正人君子又弱一個,外交橋樑崩壞,從此轉圜無從。果然,僅僅四年後,蘆溝橋事變作矣。

曹汝霖在其回憶錄中說,汪榮寶「與日本朝野文學之士,彼此唱和,頗受歡迎。而與幣原外相,更為推契。」幣原喜重郎在他的回憶錄中的第一篇,便敘述他和汪榮寶的交誼,以及掛冠告老後共同泛舟蘇州太湖旁的誓約,讀之令人盪氣迴腸,不僅是對亡友的追憶,也是英雄識英雄的惋惜。日本一流政治家寫中國人,讚美中國人的,僅此一篇。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702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任援道

  任援道(1890—1980),字良才,号豁庵。1890年出生于江苏省 宜兴县 ,早年毕业于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平津警备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 沦陷,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大屠杀。在此民族危亡时刻,志士仁人共赴国难,而任援道却独有打算,他利用 权术 收编了镇江鱼雷学校的三艘炮艇及部分官兵,收编了 太湖 里的部分游击部队和国民党的 散兵游勇 一万多人马,投靠到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梁鸿志 的帐下,沦为汉奸。任援道参加 汪精卫 、梁鸿志的上海会谈,会后发表声明,支持组建伪政府。抗战胜利后逃往 加拿大 ,1980年在加拿大病死。 中文名 任援道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省宜兴县 出生日期 1890年 逝世日期 1980年 毕业院校 河北保定军官学校 目录 1   早期经历 2   汉奸岁月 3   狡兔三窟 早期经历 编辑   播报 任援道(1890—1980),字良才,号豁庵,早年毕业于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后赴日本留学,入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11年归国。1924年5月, 顾忠琛 任孙中山下属的北伐讨贼军第4军军长,任援道在顾忠琛手下担任该军参谋长。后来,任援道回到家乡,担任宜兴履善高等小学、锐进小学校长。后任援道离开江苏赴天津,通过交通银行协理、叔父 任凤苞 的推荐,出任天津造币厂总务科科长。此后,获江西督军 蔡成勋 任命为江西银号督办。湖南省政府主席 唐生智 任命为驻天津办事处处长。此外,任援道历任步兵第四十团团长、第五十五旅旅长、山东兵工厂厂长、津浦路北段交通司令、京汉路警备司令、平津警备司令等职。 汉奸岁月 编辑   播报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据我东北。垂涎华北;蒋介石消极抵抗,节节退让时,善于投机钻营的任援道1935年当上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这是任援道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头衔。 任援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12日南京沦陷,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大屠杀。在此民族危亡时刻,志士仁人共赴国难,而任援道却独有打算,他利用权术收编了镇江鱼雷学校的三艘炮艇及部分官兵,收编了太湖里的部分游击部队和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一万多人马,投靠到“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梁鸿志的帐下,先任绥...

追溯近现代中国起源与历史 第三章

  追溯近现代中国起源与历史 第三章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jPM5EAAAQBAJ&pg=PA417&lpg=PA417&dq=%E4%B8%83%E9%A1%B9%E6%92%A4%E5%86%9B%E6%96%B0%E6%9D%A1%E4%BB%B6&source=bl&ots=b5nHPYCaVU&sig=ACfU3U38QT_CtF4DqGtpV4V8_omU9VUgFQ&hl=zh-CN&sa=X&ved=2ahUKEwi8lvumqdXzAhXDEogKHYxPBJMQ6AF6BAgKEAM#v=onepage&q=%E4%B8%83%E9%A1%B9%E6%92%A4%E5%86%9B%E6%96%B0%E6%9D%A1%E4%BB%B6&f=false

近卫文麿mí[注 1](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又译近卫文麻吕,日本昭和时代前期的政治人物。上世纪初时曾三度出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日本大政翼赞会的创始人之一,该会被广泛认为是与同时代之德国纳粹党、义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相似的独裁政治社团

  近卫文 麿 mí [注 1] (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又译 近卫文麻吕 , 日本 昭和 时代前期的 政治人物 。上世纪初时曾三度出任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日本 大政翼赞会 的创始人之一,该会被广泛认为是与同时代之 德国 纳粹党 、 义大利 国家法西斯党 相似的独裁政治社团,是首位公开支持和德国、义大利结成 轴心国 ,发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及 中国战场战争 的日本政治家,上任不久就策动 七七事变 ,两个月后便爆发了 上海会战 ,且任首相内历 南京大屠杀 。 近卫文麿 第34、38、39任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任期 1937年6月4日—1939年1月5日 前任 林铣十郎 继任 平沼骐一郎 任期 1940年7月22日—1941年10月18日 君主 昭和天皇 前任 米内光政 继任 东条英机 个人资料 出生 1891年10月12日   大日本帝国 东京府 东京市 逝世 1945年12月16日(54岁) ×   日本 东京都 死因 氰化钾 中毒 墓地   日本 京都 大德寺 政党 大政翼赞会 配偶 近卫千代子 亲属 细川护熙 (外孙,1993年-1994年任总理大臣) 专业 法学士 ( 京都帝国大学 ) 公爵 获奖 勲一等旭日大绶章 签名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近衛 文麿 假名 このえ ふみまろ 平文式罗马字 Konoe Fumimaro 日语旧字体 近衞 文麿 近卫文麿于内阁期间曾任: 贵族院 议员、副议长(第10任)、议长(第9任)、 内阁总理大臣 (第34、38、39任)、 外务大臣 、拓务大臣、 农林大臣 (临时代理)、 司法大臣 、 国务大臣 等职衔。近卫文麿出身于宫廷贵族 五摄家 之一“ 近卫家 ”第30任 宗主 ,为 后阳成天皇 的12世裔孙,为 近卫笃麿 公爵的长子。他为 京都帝国大学 法学 部毕业,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初期的内阁总理大臣,身为大战中日本方面的核心人物之一,对美较谨慎而退出一线,之后接手的后任首相 东条英机 发动 偷袭珍珠港 ,并在战后被判定为首要战犯。而近卫文麿在 日本投降 后饮药自尽身亡,因此最终未被起诉。 其外孙 细川护熙 曾于1993年至1994年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成为1955年以来日本首位非 自民党 出身的首相。 目录 生平 早年 进入贵族院 全面侵华 下台与太平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