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服部宇之吉1900年6月,在北京遇义和团事件,9个星期处于被包围的北京,同在者有古城贞吉、狩野直喜等

 

服部宇之吉[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服部宇之吉

服部宇之吉(日语:服部 宇之吉はっとり うのきち Hattori Unokichi,1867年6月2日-1939年7月11日),福岛县人,日本中国学者、近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哲学科毕业。历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哈佛大学教授、东方文化学院院长。日本帝国学士院会员、大清国宣统元年(1909年)赏给文科进士。[1]

生平[编辑]

1867年6月2日(旧历4月30日),生于奥州二本松(福岛县二本松市)。父名服部藤八。宇之吉排行第三。生后一年多,两亲亡故,被叔父喜平收取为嗣。1873年,养父在旧二本松藩丹羽长国的家中任职,一家到东京,住六本木的藩邸。宇之吉进冈寿考塾学习。1876年麻布小学开设,进该校就学。1881年进共立学校学习。该校在东京神田淡路町,后为开成中学。1883年进入大学预备门学习。在学中,大学预备门改组成第一高等学校。1887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那一年进文科大学者,仅10人。1890年从该校毕业。同年10人中只有5人毕业。在学中,受校长外山正一和岛田重礼的影响最大,后来,成为岛田重礼的女婿。服部和白鸟库吉同期毕业。8月,由外山正一推荐,迸文部省专门学务兼总务局工作。1891年,由该局局长滨尾新媒介,和岛田重礼的季女繁子结婚。9月,为第三高等中学校的教授,赴京都就任。

1892年,所著《伦理学》一书刊行(富山房)。

1894年,该校废止,回到东京,任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协助校长嘉纳治五郎,奠定了该校扩建的基础。

1897年10月,滨尾新就任文部大臣,服部为其秘书兼文部省参事。1898年1月,滨尾新辞去文部大臣职位,服部仍然留在文部省,为视学官兼参事,并担任大臣西园寺公望的秘书。5月,帝国大学总长外山正一任文部大臣,重新再当其秘书兼文部省参事。

1899年5月,兼为帝国大学文科大学的助教授。9月,在东京帝国大学专任助教授。为研究汉学,被指命前往中国和德国留学,为期4年。从此改变了前后9年的教育行政官的生活。这一年发表《伦理学》。

1900年6月,在北京遇义和团事件,9个星期处于被包围的北京,同在者有古城贞吉、狩野直喜等。后来,出版了以此为内容的《北京笼城日记》,名声渐起。9月,受文部省指令一时回国,再次命其前往德国留学,内容是汉学教学法和研究法。12月,出发。经印度洋,到法国的马赛登陆。

1901年2月,到达留学地莱比锡。后移往柏林大学。在留学中,和莱比锡大学的孔拉迪、柏林大学的顾鲁伯(W. Grube)交往,并听他们的讲课(见《服部宇之吉古稀祝贺纪念论文集》前“自序”)。这也可见日本汉学和德国汉学联系的一个管道。

1902年1月普鲁士政府授其国际勋章。3月俄国皇帝授其宝剑和勋章。6月,接文部大臣电训,退学,经美国回国。7月,尚在途中,被任命为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授予博士学位。8月回到东京。应当时清朝政府之聘,作为中国开始创办的新型大学——北京大学师范馆的主任教习,8月,前往北京赴任。10月,和清朝管学大臣签订契约,为北京大学正教习(直到1909年)。

1905年,专著《清国通考》1、2卷出版(三省堂)。

1907年12月,被授予日本的瑞宝章,叙勋五等。1908年5月,清朝皇帝授予其双龙二等第二宝星。12月,所著《北京志》刊行。

1909年1月,和日本方面的教习一起全部回国。2月为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教授。担任中国哲学、史学、文学的第三讲座。10月,清朝授予他文科进士。

1910年,是年,致力于汉学研究。编《汉文大系》22卷,由“富山房”出版,是为当时最受注目的汉学丛书。1911年4月,为日本国语调查委员会的委员。发表著名的论文《井田私考》(《汉学》杂志),对《孟子》以来的井田说,提出了新的见解。1912年,发表《支那古礼和现代风俗》(《东亚研究》)。

1913年7月,为教员检定委员会的委员。发表《宗法考》(《东洋学报》)。这些论文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1915年8月,为美国哈佛大学的讲座教授,为期约一年,讲授中国哲学。1916年6月回国。是年,《东洋伦理要纲》、《支那研究》刊行。

1917年1月,给天皇“进讲”《汉书》。此后,到1922年为止,先后“进讲”过六回。2月,为教科书图书调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6月,为帝国学士院会员,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商议委员长。《孔子和孔子教》刊行。

1918年为东京帝国大学中国哲学、史学、文学的第二讲座教授。《儒教和现代思潮》刊行。

1919年为东京帝国大学评议员。1920年3月,为东京帝国大学中国哲学、史学、文学的第一讲座教授。为出席第二届万国学士院会议,出发前往欧洲。同行者还有织田万。

1921年9月任东宫教职,每周一回,给皇太子讲授汉文。

1923年11月为朝鲜日治时期京城帝国大学创设委员会委员。12月,对支(中国)文化事业调查会委员。

1924年3月,受外务省委托,从事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参与北京图书馆和人文科学研究所的设立准备工作,又在中国各地讲演等。9月,为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长。

1925年10月,受外务省委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为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副总裁。当时的总裁为柯劭忞,副会长为王树枬

1926年4月,兼朝鲜京城大学总长。12月辞去东宫教职。是年,《支那的国民性和思想》出版。

1927年10月前往中国出差。《孔夫子的话》刊行。

1928年3月,东京帝国大学定年退职。为东京帝国大学名誉教授。参与编纂《东京帝国大学五十年史》。11月,叙勋一等。

1929年2月,就任国学院大学长。1933年4月,和同志者设立东方文化学院,为理事长及东京研究所长。1930年,出版《增订支那哲学史讲话》。1932年《东洋伦理学史》刊行(甲子社)。1932年《佚书目录》刊行。

1934年10月受外务省委托,参与“满日文化协会”的设立,出席在中国东北召开的会议,为评议员、理事。(当时日本方面的人选有布村瓒太郎、关野贞、伊东忠太白鸟库吉、池内宏、原田淑人、沟口贞次郎、服部宇之吉、滨田耕作、狩野直喜、内藤湖南、羽田亨等。满洲国郑孝胥为“会长”。)

1935年4月,东京汤岛圣堂再建竣工,召开儒道大会。此处在1923年因关东大地震烧毁,当时,以斯文会为中心成立了圣堂复兴期成会,进行再建。1937年,出版《儒学要典》。

1939年7月11日,死去。

纪念[编辑]

1966年,在他100年诞辰时,日本学术界在东京举行了祭祀仪式,并建立了墓碑。至今仍存。

主要著作[编辑]

  • 《北京笼城日记》(博文馆,1900年。后附有《回顾录》等,于1926年、1939年先后再刊,俱为非卖品)
  • 《清国通考》1、2卷,三省堂,1905年)
  • 《东洋伦理要纲》(京文社,1916年。改定版,1926年。又,同文书院,1939年)
  • 《支那研究》(京文社,1916年。增定版,1926年)
  • 《孔子和孔子教》(京文社,1916年。改定版,1926年)
  • 《儒教和现代思潮》(明治出版社,1918年)
  • 《支那的国民性和思想》(京文社,1926年)
  • 《佚书目录》(1933年)
  • 《孔子教大义》(富山房,1939年)
  • 《儒教伦理概论》(富山房,1941年)
  • 《仪礼郑注补正》(未完。部分收入《支那学研究》)
  • 《目录学概论》(收入庆应义塾望月基金支那研究会编《支那研究》)。

参考文献[编辑]

  1. ^ 李庆著.《日本汉学史第1部,起源和确立1868-1918》.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2.第412-415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 日本在中國 • 終戰見聞 ◆

  ◆ 日本在中國 • 終戰見聞 ◆ · [日]辻薦作: 东京陵往事——辽阳兵工厂数次易手忆述 ▼ ▼ 日本投降後,蘇聯軍先進入東北,將所有重要財產都運往蘇聯。接著共產軍也進來,他們和蘇聯軍都如同暴民一般,到處搶劫,到處殺人,只要看到美麗的女性,都是當場強姦,有的還用槍抵著她的丈夫,逼他看他們施暴,非常殘忍。後來在滿洲的日本女子差不多都剃光頭,用煤炭抹臉,穿上草包,用草繩系綁,假扮成男性或乞丐,使暴民不敢接近,以免受到傷害。當時有位在錦州的台灣籍婦女身懷六甲,卻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暴民亂摸肚子,以爲她身上藏東西。像這樣要搶就搶,要拿就拿的無政府狀態,想來令人痛心。 ▼ ……戰亂時期普通人都不敢出門,沒米、沒東西可吃只好另外想辦法,偶爾上街,會看到錦州城門上掛有人頭,寫上罪狀,就如同戲上所演的一般。我還見過八路軍拿根棍子,上面寫著「招兵」的字條,如果想要當兵的人跟著招兵棍走就可以了,也和演戲上的一模一樣,通常沒飯吃的都會一起走。 △ 蔡西坤: 「滿洲國」警務生涯回憶 ▼ ▼ ……蘇聯兵極爲殘酷,有一次進入三姊夫所開的醫院,見一名患有胃腸病的女患者,即當場強暴那位患者,其同伴並持槍強迫先生在旁觀看。姊夫的傭人看見後,急忙找憲兵解圍,憲兵來後,蘇聯兵不但沒事,還集體毆打傭工,毫無軍紀可言。而在大連開牙科醫院的二哥也被蘇聯的卡車撞死,享年僅三十七歲,實在令人痛惜。……我們在瓦房店開醫院,蘇聯軍隊剛進來時,村裏的男人能跑的都跑走了,留下來的,有些也莫名其妙的被槍殺。以後由共軍治理,鎮內的日本醫生及當地醫生都被共軍帶走,鐵路醫院關閉,鎮內醫界空虛不安。共軍在各處都搭起棚子,開起鬥爭大會,這些被鬥爭的人被命令坐在地上,被叫到名字時,就要坦白講,講到群衆滿意了才肯放人,不滿意的話又將之扣留。 ▼ ……最初蘇俄兵與共軍入城時,就以行配給制爲由,隨意侵入民宅隨便拿東西,我有些東西也被搜刮了。後來我跟著到倉庫,看看是否自我手中拿走的東西真的配給,人家就說我:「怎麽這麽大膽!不怕被殺?」……小于帶著我與三個小孩,一路上來到金州(近大連),有許多逃難的外省人聚集在金州城邊,希望能往大連,還有些都等了好幾個月,始終無法通過,要是有人大膽偷跑,蘇聯軍就開槍,由於關卡所在地,一邊是海,一邊是子彈,冒然闖越,必死無疑。馬車到了錦州後,小于叮嚀我不管是誰問話都不要回話。小于對蘇聯兵說我是醫師,士兵...

近卫文麿mí[注 1](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又译近卫文麻吕,日本昭和时代前期的政治人物。上世纪初时曾三度出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日本大政翼赞会的创始人之一,该会被广泛认为是与同时代之德国纳粹党、义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相似的独裁政治社团

  近卫文 麿 mí [注 1] (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又译 近卫文麻吕 , 日本 昭和 时代前期的 政治人物 。上世纪初时曾三度出任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日本 大政翼赞会 的创始人之一,该会被广泛认为是与同时代之 德国 纳粹党 、 义大利 国家法西斯党 相似的独裁政治社团,是首位公开支持和德国、义大利结成 轴心国 ,发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及 中国战场战争 的日本政治家,上任不久就策动 七七事变 ,两个月后便爆发了 上海会战 ,且任首相内历 南京大屠杀 。 近卫文麿 第34、38、39任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任期 1937年6月4日—1939年1月5日 前任 林铣十郎 继任 平沼骐一郎 任期 1940年7月22日—1941年10月18日 君主 昭和天皇 前任 米内光政 继任 东条英机 个人资料 出生 1891年10月12日   大日本帝国 东京府 东京市 逝世 1945年12月16日(54岁) ×   日本 东京都 死因 氰化钾 中毒 墓地   日本 京都 大德寺 政党 大政翼赞会 配偶 近卫千代子 亲属 细川护熙 (外孙,1993年-1994年任总理大臣) 专业 法学士 ( 京都帝国大学 ) 公爵 获奖 勲一等旭日大绶章 签名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近衛 文麿 假名 このえ ふみまろ 平文式罗马字 Konoe Fumimaro 日语旧字体 近衞 文麿 近卫文麿于内阁期间曾任: 贵族院 议员、副议长(第10任)、议长(第9任)、 内阁总理大臣 (第34、38、39任)、 外务大臣 、拓务大臣、 农林大臣 (临时代理)、 司法大臣 、 国务大臣 等职衔。近卫文麿出身于宫廷贵族 五摄家 之一“ 近卫家 ”第30任 宗主 ,为 后阳成天皇 的12世裔孙,为 近卫笃麿 公爵的长子。他为 京都帝国大学 法学 部毕业,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初期的内阁总理大臣,身为大战中日本方面的核心人物之一,对美较谨慎而退出一线,之后接手的后任首相 东条英机 发动 偷袭珍珠港 ,并在战后被判定为首要战犯。而近卫文麿在 日本投降 后饮药自尽身亡,因此最终未被起诉。 其外孙 细川护熙 曾于1993年至1994年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成为1955年以来日本首位非 自民党 出身的首相。 目录 生平 早年 进入贵族院 全面侵华 下台与太平洋战...

北一辉 战前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的理论导师,以鼓吹日本革命闻名,对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的推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早年投身中国革命运动

  北一辉 (1883年4月3日—1937年8月19日),别名 北辉次 、 北辉次郎 ,笔名 外柔 。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哲学家,被称为战前 日本法西斯主义 运动的理论导师,以鼓吹日本革命闻名,对 日本法西斯主义 运动的推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早年投身中国革命运动,是 中国同盟会 的正式会员。 [1] 北 一辉 北一辉 ( 北 一輝 ) 任期 1906–1937 个人资料 出生 Kita Terujirō ( 北 輝次郎 ) 1883年4月3日   大日本帝国 新潟县 佐渡郡两津凑町 逝世 1937年8月19日(54岁)   大日本帝国 东京府 墓地 新潟县 国籍   大日本帝国 配偶 北铃子 儿女 北大辉(养子,谭人凤之孙) 亲属 弟弟:北昤吉、北晶作 学历 早稻田大学 宗教信仰 日莲法华宗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北 一輝 假名 きた いっき 平文式罗马字 Kita Ikki 目录 生平 思想 著作 相关电影 脚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生平 编辑 1883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