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林长民(1876年9月16日—1925年12月24日),福建省福州府闽侯县人。

 林长民(1876年9月16日—1925年12月24日),[1] [1] 幼名则泽,字宗孟,号苣苳子桂林一枝室主等,福建省福州府闽侯县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研究系领导人之一。[2][3][4]

生平[编辑]

林长民行书李白落日忆山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末的活动[编辑]

林长民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林孝恂,光绪进士,历任浙江一些州县的知县。据《福建省地方志》记载,清光绪二年七月十六日(1876年9月3日),林长民生于杭州,而《造化元钥评注》则记为“光绪二年六月十四日(1876年8月3日)出生。 [5] 1897年(光绪23年)中秀才后,学习英语、日语,从事翻译业。[2][3]

1906年(光绪32年),他通过杭州东文学校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获得政治经济科的学士。其间,他任福建同郷会会长。中野正刚风见章是其同班同学。除此之外,他还同张謇岑春煊汤化龙孙洪伊刘崇佑徐佛苏杨度宋教仁犬养毅尾崎行雄有交流。[2][3][4]

1909年(宣统元年)归国。就任福建官立法政学堂教务长兼福建谘议局书记长。不久,他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各省谘议局会议,被推为国会请愿同志会书记。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日俄戰爭

  為了應對日俄戰爭,日本 桂太郎內閣 進行了大規模增稅,在1904年4月和12月兩次實行「非常特別稅法」,增加的稅收等於1903年日本全年的稅收。由於戰後日本沒有獲得賠償金,日本政府將增稅七成的制度永久化。此前日本眾議院選舉法規定繳稅10日元擁有選舉權,擁有選舉權人數為98萬,增稅後的1908年選舉,合資格選民增加到158萬人 [12]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的土地和海外利益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全部喪失。 大韓帝國 [ 編輯 ]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協約,韓國任用日本政府推薦的財政及外交顧問。1905年日本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國的指導及監督權,日本隨即與韓國簽定第2次日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1909年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韓國內政權並解散韓國軍隊,並於1910年被日本併吞。   俄羅斯帝國 [ 編輯 ] 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自此一蹶不振,國內動蕩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1905年俄國爆發 第一次革命 ,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線,人民將戰敗歸咎於 羅曼諾夫王朝 。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 二月革命 和 十月革命 ,沙皇統治被推翻,蘇維埃政權建立。   大清 帝國 [ 編輯 ] 日本以 君主立憲 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 專制 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夏清貽亦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之觀點。朝野上下普遍將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聯繫在一起,認為日本以立憲而勝,俄國以專制而敗,「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加上日本於明治十五年曾派員赴歐洲考察憲政。清廷遂於1905年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建議進行「立憲」。但是,他們指出,「今日宣布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日本於明治十四年宣布憲政,二十二年始開國會,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后頒發了《 宣示預備立憲諭 》,開展「 立憲運動 」。 慈禧太后對於這場在自己本土上

沙赫特为什么求助于蒋介石?(3)

沙赫特为什么求助于蒋介石?(1) 2011年01月08日 10:50 分类:人文 阅读:2962 评论:0 大陆历史学者杨天石先生利用存档海外的《蒋介石日记》和《宋子文书信》内容,披露二战期间“蒋介石策动德军军队推翻希特勒”的“秘史”。台湾历史学者汪荣祖先生则撰文质疑蒋介石“策动德军倒戈”之说,并对德国反抗力量求助于蒋介石的可能性也持完全否定态度。 1934和希特勒一起阅兵的帝国银行总裁、帝国经济部长沙赫特。 现有史料不能证明“策反”说 历史学者杨天石先生利用存档海外的《蒋介石日记》和《宋子文书信》内容,披露二战期间“蒋介石策动德军军队推翻希特勒”的“秘史”。根据杨先生引用的史料,1941年,曾经留学慕尼黑、时任中国驻德使馆商务参赞的齐焌,在相熟的德国商界、军界和政界人物处得到德国内部反抗希特勒力量(以下简称德国反抗力量)的消息,并受前帝国银行总裁沙赫特之托转告蒋介石,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派专人代表德国反抗力量联络英美。此后,蒋介石于1942年再度派遣齐焌前往瑞士,在日记中写下“运动德国军队倒戈”之语。1943年,蒋介石又在给宋美龄的电报中提及,希望宋向美国总统罗斯福介绍德国反抗力量的立场。 台湾历史学者汪荣祖先生则撰文质疑蒋介石“策动德军倒戈”之说,并对德国反抗力量求助于蒋介石的可能性也持完全否定态度。汪先生在文中称,“至于说德军要求蒋介石代向英美求和,更有违常识。反纳粹德军将领与敌方,尤其英国方面,早有管道,何须由蒋介石中介?固不必说当时之中国已自暇不顾,有何能力干预别国的内政,蒋与罗斯福、丘吉尔亦无特别交情,由蒋转达有何方便与好处?”杨天石和汪荣祖两先生此后又分别在媒体上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其实,仔细研读杨天石先生举出的史料,“策动德军倒戈”的说法,除了蒋介石本人在日记中提及外,并无具体事实可以佐证。齐焌在1941年和帝国银行总裁沙赫特及国防部经济厅负责人托马斯接触时,两人明确提出的是希望蒋介石代为向英美传话,而齐焌在1942年被蒋介石派往瑞士后,他发给宋子文及蒋介石的种种信息,大部分是在汇报德军战争动态,德国国内以及德占区民情,在“报告重要事件之进展程度”时,齐焌只表示“求国际合作之友人等工作甚感困难”,“亦有宁与苏俄彻底合作,不愿沦为英美殖民地之可能”等,丝毫没有提及他自己任何“策动倒戈”的具体行动。齐焌的角色似乎更是一个传递情报者。在齐
  淞沪会战是国军主动发起?历史的真相总让人不可思议! 虎穴嗣后齐发 02月09日 12:57 关注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 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有准备的小规模战斗到后来演变成一场中日双方以命相搏,海陆空百万人的大会战,最终以国军主动撤出上海而告终,今天看来仍不免令人唏吁。 今天根据相关的史料来看,淞沪会战确实是国民党军队主动发起的。黄绍竑,是淞沪会战的亲历者,时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大本营第一部(作战部)部长,直接参与了南京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决策和指挥。他在战后的1946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中做有如下陈述: 黄绍竑 “八一三事变的发生,是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亦可以说日本是被动的,而我国是主动的。最高统帅的决策,是要以主动地姿态,先把上海敌军的根据地摧毁,然后再主动地向华北作战,即使不能将敌人根据地铲除,亦须吸引其兵力到这方面,以扰乱其既定计划。” 那为何一向抵抗日军畏首畏尾的国军却一反常态主动进攻呢?当时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量: 战术考量:集中兵力优势,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卢沟桥事变后,宛平城内守军紧急增援。 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驻屯军和关东军在北方大举进攻,意欲鲸吞整个华北。 在南方, 日本海军游弋于东海、黄海和长江水道。 日本军部和政府当时已确立进攻上海、攻略宁沪杭地区的决策, 日海军已下达准备进攻上海的作战指令,陆军正在组建上海派遣军,准备开赴上海淞沪地区一场大战已是箭在弦上,处于一触即发之势。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战场态势,日本海军舰队分布于黄浦江、长江末段水面和吴淞口内外海面,在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处外线包围态势。然而 在地面,中国军队占有相当大的优势,而且后续部队正在向战区调动,完全处于外线进攻态势, “当时我军兵力超过日方在沪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兵力约八九倍,进攻力量绰有余裕。”相反,日本海军陆战队居于劣势,处于内线防御之态势。 中国京沪警备部队 (8月13日改称第九集团军) 已在八一三之前做好了围歼驻沪日军的战役计划和作战部署 。 淞沪会战中的国军机枪阵地 日本陆军其时正倾注全力在华北战场作战,虽然在8月10日至11日已做出组建上海派遣军,调动2个师团出兵上海的决定,但部队动员、集结和经海上输送,至少需要10天时间